清风徐拂苍骊山,廉韵长流岩泉村。近日,市城发集团纪委组织纪检干部及关键岗位人员走进新昌县镜岭镇岩泉村——明代“清官第一”甄完故里,循着历史足迹聆听廉洁故事,在廉政文化浸润中接受思想淬炼,以沉浸式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这块‘清官第一’匾额由明景帝御笔亲赐,墨底金字至今熠熠生辉,见证着甄完三十余载宦海生涯的清白操守。”在甄完祠堂内,讲解员老先生指着厅堂正中的匾额娓娓道来。从永乐十九年登科入仕,到刑部主事秉公断案,再到河南布政使治河赈灾,甄完“居官清廉仁政,刚正不阿”的人生轨迹在展板上徐徐展开。当听到甄完在山东审理朱高煦叛乱案时,以“有罪行贿,罪加一等”的铁律拒贿肃贪,使株连案“全活甚众”被称“甄青天”;在广西任上严惩靖江王府苛敛之弊,为百姓减负一半;在河南黄河决堤时,手握万千治河经费却一尘不染,还以俸禄资助灾民等事迹时,在场人员无不肃然起敬。 “检验金银时锉下的金屑银屑尽数上缴国库,辞官返乡仍居旧茅屋,这样的清廉本色跨越六百年依然震撼人心。”集团纪委干部在甄完事迹陈列馆前深有感触。大家驻足于《甄氏祖训》展板前,“立人品,端志趋”“上不愧天,下不怍人”的训诫字字千钧,与流传至今的民谣“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共同勾勒出这位廉吏的清贫底色。在甄完墓前的五十五级青石台阶旁,关于“清水塘”的典故更令人动容:遭诬陷辞官的甄完途经嵊县,以仅剩七枚铜钱接济乞丐,叹曰“清白如水塘”,这份坦荡风骨让在场者深受触动。 此次赴甄完故里开展教育,是推动廉洁文化融入国企治理的重要实践。甄完“厚德泽民”的初心与“严拒私谒”的坚守,为新时代国企纪检工作提供了生动范本。甄完“不慕金如山,不羡印如斗”的追求,正是我们国企干部需要传承的精神养分。在随后的交流研讨中,集团关键岗位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发言,“城发集团承担城市建设重任,经手项目资金密集、权力集中,更要学甄完‘持大体而不存行迹’,把‘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刻进每一项工程、每一笔支出中。”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甄完为镜,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环节严守纪律红线,让清廉成为城发人的鲜明标识。 夕阳下,甄完祠的飞檐与“清官第一”匾额交相辉映。这场跨越时空的廉洁对话,让廉吏风骨成为滋养初心的精神养分,更让“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纪律意识在每一位城发人心中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