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曹娥江两岸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曹娥庙是绍兴永不褪色的一道风景,在人们的视线里,仿佛有个身影,始终在曹娥江水的褶皱里晃动。 曹娥庙,位于绍兴市上虞城区曹娥江西侧。庙顶中间镶嵌的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曹娥“投江寻父”的孝德故事。 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个巫祝,善于“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舜江上正举行迎潮神仪式(祭祀伍子胥)。或许是因为平日打鱼太过劳累,或许是因为那天多喝了点绍兴黄酒,仪式上,曹盱不慎落水,被汹涌的浪涛卷走。早年丧母且年仅14岁的曹娥,亲眼目睹这般惨景,又怎堪承受?她昼夜不停哭喊,然后“投江寻父”。数日后,人们发现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曹娥孝行感动了乡邻,轰动了朝野。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将曹娥孝行上报朝廷,后为其立碑建庙。 每每来到曹娥庙前,我总是微合双目,遥想当年人们祭祀伍子胥的盛大场景。那江水与岸石亲密相拥发出的拍打声,总是引领我去猜想当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当年的场景有多热闹,曹盱落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是曹娥“投江寻父”的果敢行为。那凄美“一跃”,在历史长河里定格。 有道是,世间被传颂的孝行,多因残缺而美丽,因遗恨而哀伤。惟其冰清玉洁,才被膜拜着,才纯净如练。毅然“一跃”,岂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须知,14岁女孩的“一跃”,就意味着青春年华的消逝、美好人生的陨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肆褒扬。想当年,因为曹娥的孝德感动了四周乡邻,人们便用最隆重的仪式,将父女俩分别入棺安葬,并在“投江寻父”的江边建造了曹娥庙,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又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每年曹娥庙里都要举行庙会,以寄托人们对孝女的哀思。 曹娥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屡经重建,但依然魅力不减。从外观看,曹娥庙与其他庙宇相差无几。然而,因为“投江寻父”的故事,以及庙内壁画、雕刻、楹联和书法“四绝”与之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更兼与曹娥碑有关故事的锦上添花,令曹娥庙与众不同。 过去,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古人要建庙。到访过曹娥庙以后,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与其说,后人是要给前人建庙,不如说,是后人为了给自己建一个传承赓续的精神驿站。曹娥庙显然成了人们存放乡愁的陈列馆、安放灵魂的栖息地。不论是谁,只要心怀一份虔诚,走入曹娥庙,就能感受到一种孝德在膨胀发酵。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就是对曹娥孝行的生动再现;一簇簇精细的雕刻,就是对曹娥孝德的热力烘托;一轴轴精妙的楹联,就是对曹娥孝心的绚烂升华。是的,在这样的环境里,细细谛听,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曹娥的存在——曹娥的脚步声以及心跳与呼吸,似乎正从壁画里、雕刻中、楹联上透射而出,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让人觉得,曹娥并没有走远,她就在我们身边,且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以温暖的浸润。 曹娥庙的大门口有一副对联:“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在我看来,这像是对拜谒者的真诚劝诫,也像是每位到访者的幡然觉醒。是啊,曹娥的故事或许不会再发生了,但世间的孝德孝行却永不消弭。 如果说曹娥是绍兴的一份骄傲和自豪,孝德是绍兴文化的底色,那么,拂拭曹娥刻下的历史刻度,仰望曹娥留下的孝德坐标,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前程里,传承曹娥孝德,弘扬孝德文化,也会成为绍兴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曹娥江的流水,养育了一位位后来的绍兴人。就在曹娥江畔,与曹娥的故事特别亲近的那些后来的绍兴人,并没有将孝字仅仅局限于对家庭长辈的孝敬上,而是把那种千载传承的美德,延展成了内涵丰富、主题多彩和具有时代意义的篇章。就如著名乡贤、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爱国港胞张杰……他们的业绩已为世人瞩目,他们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但是,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是绍兴的儿女,来自于曹娥的家乡。 前不久,我在绍兴邂逅了“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的创始人、浙江省道德模范董国光。据说,那年他无意中帮一位孤寡残疾老人安装了一盏电灯之后,萌发了开展网络爱心公益活动的念头,创建了“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当我问及团队活动情况,董国光如数家珍:自创建开始,团队已在省内外组织发起了1万多次爱心活动,受益者5万多人。2016年团队被中宣部等13个部门联合评选为全国百佳志愿服务组织……我不仅感动于这个团队的真诚付出与忘我坚持,而且也感佩于他们的初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孝心、爱心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点亮一盏灯”进而“点亮无数盏灯”。这是怎样的一种孝的境界、爱的情怀呀! 人间有情,江流有意。直到现在,曹娥江上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排山倒海的潮水自北向南席卷而来,一到曹娥庙前,咆哮的江水就会一下子温柔起来,它们悄然无声地流经曹娥庙前,然后再次汹涌。人们说,这是在抚慰孝女曹娥,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