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座名山,这幅图是清朝画家法若真的《天台山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人对于山水的喜爱,使山水画成为长盛不衰的题材。(资料图片)
“浙东唐诗之路”示意图 (资料图片)
近期,我国第一条民营高铁杭台高铁正式开通,途经杭州、绍兴、台州三市。这条铁路的走向,与“浙东唐诗之路”高度契合。浙东山水秀丽,会稽山、天姥山、天台山、四明山,每一座山都是古诗的常客,镜湖、曹娥江、剡溪、若耶溪,每一汪水都曾照见诗人的面容。
五分之一的唐朝诗人走过唐诗之路
古代文人有壮游的传统,名山大川是他们游览的重点,踏访这些名山大川的目的并不只是“打卡”这么简单。山水是寄托个人情志的载体,我们在观看山水的时候,山水也在观看我们,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唐代诗人游览浙东时,有一条相对固定的线路,这条路以水路为主,行到水穷处,正是登山时。通过隋唐大运河,唐代诗人很方便就能从中原到杭州,在钱塘江畔的西兴渡口登船,沿浙东运河到绍兴,在绍兴上虞南入曹娥江、剡溪,终到天姥山、天台山,此即“浙东唐诗之路”。
据学者统计,以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为据,其2200多名诗人中,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有451人,占五分之一,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鼎鼎有名的大诗人都曾行走在这条路上。
这条唐诗之路,其实早在东晋就写下了序曲。历史学家陈寅恪等人指出,六朝的政治中心在建康,即今天的南京,而文化中心在会稽,即今天的绍兴。绍兴是越文化的发源地,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东晋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活动,更是留下了一笔让后人享用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春天,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春天,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一场聚会,让这个春天载入了中国文化的史册。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朋友们相聚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上巳节最初是一个在水边沐浴以去除尘垢的节日,春季万物清朗可爱,正是适宜到郊外游玩的时节,因此春季的许多节日都发展出了踏青的习俗。王羲之与朋友们相聚的兰亭,山水俱佳,“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他们将酒杯掷入水中,顺水而流的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作诗一首。兰亭雅集,42人得诗37首,王羲之为诗集作序。这37首诗今已乏人问津,而《兰亭集序》却成了千古传诵的美文、世代临摹的书法作品。
雅集诗歌难得有出彩的,纵然满眼是青绿山水,但在众人目光下即席赋诗,又要满足合辙押韵等要求,难度实在不小。在兰亭雅集三十二年后,谢灵运出生在会稽,他在永嘉即今天的温州做过太守。失意于官场的谢灵运,将生命中的许多时光抛掷给了浙东的山水。谢灵运家财丰厚,他的旅行并不孤单,他有时会指挥随从在山中开路。谢灵运寄情山水,写了许多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他被尊为“山水诗鼻祖”。他最有名的诗句是《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宋代诗人叶梦得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时,说这两句不是故意求奇,“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在谢灵运这里,山水不再只是雅集的背景,而成了诗歌的主题,成了相遇的对象。谢灵运到访的浙东山水,后人慕名前往,于是有更多的人与之相遇,这其中有一位诗人,“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让唐诗之路上的天姥山名扬四海
杭台高铁设有嵊州新昌站,新昌境内有一座天姥山,它是天台山的余脉。谢灵运曾游历这座山,开辟登山道,写下“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倘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谢灵运是在与亲人和朋友分别前写下这几句诗的,他即将攀登那高耸入云的天姥山,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中,如果他在山上遇到了传说中的神仙浮丘公,他要随浮丘公而去,那就再也听不到各位的消息了。
浙东山多,天姥山能在众山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于诗人的垂青。三个世纪后的盛唐,李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天姥山成为了诗人乃至普通读者向往的名山。这首诗开头便写道“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山已经够高了,而与天姥山相比却还是矮了。
李白早有再访浙东登临天姥山的打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镜湖、剡溪、天姥山都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李白对这条路经过哪些地方了如指掌。在他的青年时代,他曾到访过浙东,具体时间也许是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当他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已到了天宝年间,具体时间也许是在天宝五载(746年)。
这时的李白已是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已经历坎坷,一年前,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再担任翰林供奉,离开了长安。落魄的李白漫游到东鲁,与诸位朋友相聚,离别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另一个名字《别东鲁诸公》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首记录自己梦境的诗中,李白在天姥山上看到了列仙出行的盛大场景,但他并没有堕入到令人难以捉摸的仙境中,他回归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
李白一路向南,走走停停,大概在天宝六载(747年)的秋天进入浙东。他登临了天台山,在《天台晓望》这首诗中,李白写道:“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天台山主峰华顶峰海拔一千多米,站在华顶峰上能看到大海,也许千年之后我们在此所见的景色,与李白所见的景色并无不同。
李白再入浙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与老友贺知章相聚。开元年间,一首《蜀道难》让李白与贺知章结为忘年之交,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毫不犹豫解下腰带上的金龟,换成了酒与李白痛饮。贺知章的家就在浙东,他致仕后回到了故乡。当李白叩开贺知章家门时,却被告知老友已不在人世。李白写下两首凭吊的诗,其中一首云:“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朝廷赐予贺知章澄碧的镜湖水,以增添他的荣耀。人为山水增辉,山水也为人增辉,人与山水本是相依相亲的。
若耶溪、镜湖,唐诗之路上的水汇聚诗人情思
看过了“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山,不妨再看看这条路上的水。温润的浙东,最不缺的就是水,这片土地上水网密布,我们无法一一知道它们的名字与故事,那就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若耶溪,这是绍兴境内的一条溪,别看它今日似乎不起眼,但却是一条为典故与诗词层层包裹的溪。传说西施在这条溪边曾浣纱与采莲,有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曾取若耶溪的铜锻造宝剑。据说东汉太尉郑弘小时候在若耶溪旁偶然拾到一根箭,一位老者前来寻箭,郑弘将箭还给他,老者问他有何愿望,他说若耶溪上运柴的船常常遭遇逆风,希望溪上的风改变一下,此后若耶溪上的风就有了“郑公风”的专门称呼。
若耶溪也频繁出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李白有一首清新的《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岸上的小伙子,隔着垂柳看着若耶溪中的采莲女,而李白又站在更高处看着他们,一匹紫色的马嘶鸣而过,留下几片落花。李白之所以踟蹰,也许是感慨青春不再。
若耶溪总是与采莲女联系在一起。孟浩然在开元中期曾来访浙东,游览过若耶溪,在《耶溪泛舟》中,他写道:“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孟浩然有些闷闷不乐,他在长安求仕不得,这时孟浩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还是一事无成,他来到浙东,希望在山水中打消自己的愁思。
孟浩然此行还去了兰亭,追怀王羲之,还去了镜湖。镜湖的知名度,比若耶溪还要高。镜湖还包括今天杭州萧山的湘湖。我们今天见到的浩荡的湘湖水面是近年来恢复的,历史上它曾经历过多次废湖与保湖之争,湖面曾大面积被耕地蚕食。唐代,镜湖尚未遇到这些困扰,孟浩然说“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又说“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西晋的张翰,从江南去洛阳做官,在洛阳时,他见秋风起,思念家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决定辞官回乡。家就在镜湖边的贺知章,也会想到故乡的美味,“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贺知章在长安为官多年,直到老年才荣归故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最有名的是这一首,另一首则写到了镜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也许贺知章要表达的是,时光荏苒,镜湖水还是旧时模样,自己历经沧桑,初心未改。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我们思念家乡时,会记得那一口乡音、那一道美味与那一片山水。倘若乡音、美味都具有地域性,山水却往往能超越地域获得天南海北的人的喜爱,这是因为山水本身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陈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