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波
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人物,如恒星般绽放着无尽的光芒,催人自省,给人力量。这其中,北宋宗臣范仲淹就是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杰出代表,其嘉言懿行、高风亮节都给当时及后世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长久以来一直激励着志士仁人为国家、为人民奋斗不息。虽然千百年过去了,但先忧后乐精神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始终是推动一代代后人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范仲淹一生做过多任地方官,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中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凡是他所到之处,当地人们无不以留有其遗迹屐痕为荣,绍兴清白泉就是其中一处赫赫有名的范公遗迹。绍兴,在范仲淹生活的时代名为越州,是一座源远流长的华夏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古以来廉吏辈出,炳耀千秋,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廉政文化成为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城内有三山鼎足而立,卧龙山居西,飞来山居南,蕺山居北。三山之中以卧龙山为首,自古以来就有“佳气龙山冠越州”之说。历史上,越国勾践小城及越王台均构筑于此,五代吴越国王宫也曾建于此,此后历代郡治州治府治及山阴县治都傍靠于此。雄峙卧龙山的越王台高十丈,颇具王者气象,昔为一郡登临之胜,范仲淹知越州时的州治就设于此地。在越王殿西首岩崖之下有一泉,名叫清白泉,这是范仲淹在州署住处附近发现的废弃井泉,经过疏浚以后居然是一眼泉甘水美的佳泉。为了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义”之心志,范仲淹欣然将此井泉命名为“清白泉”,将附近的一座凉堂命名为“清白堂”,并在井旁构筑了一座古朴简陋的“清白泉”。此外,他还专门为此写下了一篇富有廉政文化底蕴的名文《清白堂记》。 井泉是什么,乃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随着井泉在唐尧时代的出现,先民们逐渐摆脱了对地表水的过度依赖,逐水而居的单调生活局面渐渐被依井而居的现象所替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井泉催生了人类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三皇五帝开始,井泉就以深深浅浅、大大小小、或方或圆、或土或石的方式出现,如同伸向大地的根茎,在有人群的处所轻摇水浪之花,滋育生命的繁衍。 自然的水是永恒的水,永恒的水也是文化的水。出现在我眼前的清白泉和清白亭都是朴实无华的,但对我来说却堪称是一种大美的化身。在我看来,走近清白泉,就是走近一段历史,就是走近一方文化;走近清白泉,就是感受廉洁之美,就是感受为政之德。 范仲淹在《清白堂记》中有这样一段充满哲思的论述:“观夫大易之象,初则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终则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也。其斯之谓乎!又曰:‘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可以说,倡导为官要“清白”,对民“有德义”,这是范仲淹对自己也对其他官吏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一直主张改革时弊、整顿吏治的重要动因。 穿越千年时光的清白泉,也曾被后人称为范公泉以寄托对范仲淹的怀念。走近清白泉,不知为何我油然产生了新的联想。我想到,范公其实是一直崇尚清雅的物象的,在他的诗作中“清”字共有94次,在其存世的308首诗作中出现的频率可谓极高。他喜欢清风、清水、清夜、清秋、清歌、清阴等身外事物,也喜欢清颜、清心、清名、清意等人的内外在之美。所以,范公喜欢自己发现的这眼井泉水的“清而白”,并以“清白泉”“清白堂”“清白亭”为与之有关的一系列事物命名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更为有趣的是,在我看来,范公以“清”字为井泉命名似乎还与他喜欢弹琴有关。世人皆知范仲淹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记》众口称颂,“先忧后乐”有口皆碑,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称得是一个高明的琴艺家,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而且对琴道也大有研究。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止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古琴,堪称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年,成为了一种不朽的存在。“古”是琴的一种境界,但还称不上是琴的最高境界,因为琴的最高境界是“清”。对“清”的讲求,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领域最为常见,其实它也是其他中国艺术门类共同追求的高远境界,极富中国传统特色。进而言之,从人的角度来分析,“清”就意味着人的正直而脱俗,论人物风采在中国古代“清”算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了。你看,在中国古代那些词汇中,无论“清简”“清伦”“清出”“清约”“清壮”“清虚”“清悟”,抑或“清远”“清真”“清贞”“清警”“清静”“清和”,举凡涉及人的德行、言辞、形象、智力、思想等各方面,无不要与“清”挂上钩才好,否则再如何正直、聪慧、漂亮,究竟还是俗人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公,对“清”字情有独钟是很容易被今天的我们所理解的。 所以,范公推崇的“清白”是一种内在的、智性的品质。清白不是平淡无味,而是一种警醒和洒脱;清白是一种静如止水的心绪,是心灵圣洁的天空;清白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无所羁绊。试想,一个追求内心清白的人,在人生的挑战面前,便能做到摒弃诱惑、滤除杂念、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一个追求内心清白的人,就能够时时清除心灵的垃圾,看破名利,参透生死,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一个有志者要想成就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应该使自己的内心常常处在追求清白之中。 在清白泉边,我油然想起了家乡也有一个与井泉有关的小故事,二者好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的时候,大诗人李白有个名叫李锡的堂兄曾在豫东虞城县担任县令,他为官清廉,对自己要求很是严格。当时虞城县衙小院里有一口小井,水清而味苦,刚刚上任的李锡品尝了井水后,微笑着说:“这井水既苦又清,正好符合我的志向。”担任县令的4年时间里,李锡坚持吃这口井里的水而不改。他还要求衙役们将这口井向附近的百姓开放,任人就近担水,结果因为吃水的人多了,这口井竟然变成了一口甘泉。当李锡离任以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就将他吃的这眼井泉命名为“李令泉”。由于李锡深得民心,虞城人民念念不忘,便邀请当时客居梁园的大诗人李白结合李锡的爱民事迹写了一篇《虞城令李公去思颂并序》,在颂文的末尾有这样的佳句:“苦井变甘,凶人易心。三柳勿㨵,永思清音。”不得不说,范公与李公,二人虽然时代不同、成就各异,但在为官做人上却实在是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啊。 刹那间,我忽然明白,走近凹陷地面之下的清白泉,为何却需要采取一种仰望的角度。如果说奇山秀水和厚重历史使绍兴这片土地富有灵气的话,那么清白泉则赋予了它深沉与厚重。今天的清白泉作为绍兴的清廉文化品牌,体现的是一种境界,是酵母般笼罩着绍兴的文化气场,关于自律自守,关于道德情操。 清白泉,必将永远传扬范公的清廉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