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村,位于新昌县城南郊,因石氏世居而名,为北宋古村,建村已逾千年。村内自然风光优越,翠竹绿林连绵起伏,清澈小溪潺潺流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石溪村淳厚的人文精神。“学优则仕,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家训传承至今。
石溪村全景 据明朝成化年《新昌县志》载,石溪村“有石城义塾、云峡、桃花坞、四相潭”。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石溪义塾,由北宋教育家石待旦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理学家朱熹也曾在此地讲学。文彦博、杜衍、吕公著、韩绛等四人曾先后来此授课学习,夏日常沐浴在“百湖潭”中,后来四人均官拜宰相,因此潭被改称为“四相潭”,并在潭边建“四相亭”,以作纪念。
四相亭一隅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北宋天禧年间,石待旦弃仕归里,隐居石溪山水之间,仍以办学为职志,延请各方学者讲学,县内学风大盛。复又创办鼓山书院,使之成为当时浙东地区的求学圣地。后受聘任稽山书院山长,四方受其业者不可胜计。时范仲淹至越州,亦甚尊重礼遇之,称石城先生而不名。
北宋教育家石待旦弃仕归里创办鼓山书院 随着这些贤才名宦不断到此聚徒讲授、研学问道,石溪义塾等办学机构声名渐盛,石氏后人则凭借义塾耕读相传,才人辈出。义塾学子考中状元、进士者众,至南宋时期,逐渐形成“理学诗书继美,簪缨鼎甲传芳”之势,被陆游盛赞为“会稽右族,石氏为大”。在石溪村石氏大宗祠悬挂着一副对联,由明代状元、时任绍兴知府洪珠撰文,充分印证了两宋时期新昌石氏的光辉业绩:“义塾宏开,造就七十二奇英,陶镕四宰相,德望浙中第一;儒林丕振,继起五百六进士,中兴三状元,科甲天下无双。”
石氏族人学优则仕,致仕后恪守“进思尽忠”家训,秉承“忠烈孝义”传统。其中尤以石公弼、石公揆兄弟二人为典型。石公弼,字国佐,元祐六年(1091)进士,历任卫州司法参军、广德知县、监察御史、中侍御史,以弹劾权奸蔡京闻名于世。石公揆政和元年中进士,时秦侩拜相,极受宠幸,力主和谈,冤杀岳飞,天下人不平。石公揆以御史身份接连上奏,弹劾秦侩,连上十章,致遭秦侩打击,被逮捕入狱,长期关押,身得重病才出狱,不久就去世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为新昌石氏大宗祠撰联,称赞兄弟俩是“兄劾蔡京,弟弹秦桧,塞天浩气镇中州”。 斗转星移,时日如飞,千年岁月亦如白驹过隙。石溪先贤们虽已逝去,但“入世则尽忠职守,出世则修身补过”这样穷达兼善天下的优良家训仍然代代相传。据悉,每年春分节气后第三天,所有石氏后裔无论远近都会回到石溪村,拜先祖,承遗训,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逐渐发展成为数千人同祭的壮景。 如今,在石氏“崇文重教、诗礼继世”的家风影响下,石溪村有文化用房3300平方米,文化礼堂1处,农家书屋1处,宗祠1处,中学、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配套完备。同时,石氏后人承袭“人生六岁,教之象数方名,七岁教以《孝经》《论语》,八岁教之以廉让,长则随年而尽之”的教学家训,着重做好学龄前教育,并严格遵照孩子年龄和认知程度,循序渐进,重德育才。因此,2020年村内筹资投入建成县内首个乡镇国家一级幼儿园——城南幼儿园。
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时过境迁,石溪的家风家训也被后人不断完善,并全面推广。2016年,新昌确定“崇文守正、务实创新”为新时代新昌精神,其中首词“崇文”正是源于石氏“崇文重教”之家风,而次词“守正”则是对石氏致仕名臣清廉精神的传承发扬。近年来,新昌坚持物质、文化精神“两手抓,两手硬”,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学在新昌”品牌逐步打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氛围日益浓厚,千年前石氏郁郁乎文的崇文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