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东晋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入金庭(今嵊州市华堂村)筑室隐居,自此,王氏在此扎根。经1600余年岁月打磨,这座位于嵊州东部的村落,青山四合,流水环绕。飞檐翘角的殿宇、青砖灰瓦的民居参差错落,上书“书圣”二字的牌坊巍然耸立。王羲之后裔在此代代绵延、发展壮大,时至今日,村里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姓王。
“书圣”王羲之
一生坚持正义、清廉为官的“书圣”王羲之出自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代代有传家规家训。王羲之本人曾书“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一代代往下传。一句句口耳相传的王氏家训经嵊县教谕周咨询提炼总结,又经王氏后人增添修缮后,最终形成了24字的治家名言,即“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这寥寥24字的千年家学,包括了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有高度、有广度,更有大家风范。
金庭王氏家训中“和”“孝”“规”“学”“义”的核心理念
金庭王氏自王羲之迄今已有五十九世,一直以24字家训教育后代,要求子孙以“和”“孝”“规”“学”“义”为核心理念。大至治村、出仕,小到治家、治学、谋生,王氏后人无不遵循家训的核心理念。据史料记载,王氏家族从南北朝以来,共走出20位御史官,都留下了廉明、正直的口碑。
王羲之家训综合馆
近年来,为弘扬书圣精神,彰显家训魅力,嵊州市对原古建筑白云祠进行修复,建造王羲之家训综合馆。馆内设“和韵金庭”“剡缘归隐”“圣贤情怀”“正气清廉”“魅力家训”“遗风故事”“坚守践行”“家训讲堂”“互动平台”“清竹劲松”等十个单元,通过图、文、实物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讲述家训传承的故事,传递正能量,高扬正气歌,昭示后人前行的方向。
王羲之家训综合馆内景
在家训馆内,我们可以看到王氏后人在家训教化下,从古至今演绎出的众多孝亲爱老、乐善好施、勤学不辍等感人故事。如王羲之第三十六代孙王琼代父充军的孝义故事,对整个家族及当地百姓道德观念的形成影响极大。如王羲之第51代孙王才林,不怕脏与累,27年如一日,以他的那份善良与执著,精心护理同村高位截瘫病人,毫无怨言。如王羲之第54代孙、华堂村原村书记、主任王禄喜,生前一直致力于村庄整治、古村保护,实实在在为民解忧。 凭着千年不灭的一股清气,华堂村被赞誉为“江南规矩第一村”,村民们严格遵守家训族规,从不在宗祠等公共空间堆放稻麦杂物,从不砍伐私人坟地、住宅周围、田埂路旁的树木等,就连在自家门前屋后的“九曲水圳”中取用清水,都恪守公德,严格按照“早上7点前淘米洗菜,下午才可以洗其他杂物”的规矩进行,决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王氏后裔书写家规家训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烁烁之金。华堂村内,王氏后裔们正握笔奋力,写下墨香浓浓的金庭王氏家训,他们将心中清白自守、明德敦仁的力量蓄于笔尖,挥写出美好灿烂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