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剡溪两岸风光。赵美宁 摄
第一次到嵊州就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千年剡溪,穿城而过,溪水逶迤清澈。在溪畔徘徊,我不禁思绪翩跹。
许是早就温习过李白“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豪爽;早就聆听过“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的温婉;早就领略过一代书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风度……嵊州,于我并不陌生。
这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秦汉时建县,古称剡县。地处浙东、隶属绍兴,自古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
剡溪是嵊州的母亲河。一条溪与一座城,就这么缠缠绕绕,相互依恋又相互成全。
据说,领略过名山大川的李白曾先后四入浙江三入剡中,对剡溪情有独钟。杜甫赞美“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据《全唐诗》记载,有300多位诗人到过剡溪一带,留下了1500多首诗作,流传至今。
仰望蓝天白云,俯瞰碧水青茵,仰俯间,仿佛穿越千年,与诗意相逢。
剡溪之水,不仅牵动千年唐诗路,还串起越剧动人的唱腔。音韵婉约,沁透着柔美浓酽的越乡风情;水袖翩然,舞不尽红尘情缘百转千回。到了嵊州,现场聆听一次越剧才算不虚此行。
作为百年越剧诞生地,这里的越剧文化根深蒂固。穿越东王村香火堂,施家岙的古戏台,剡溪之畔诞生了国内首家专业戏剧博物馆——越剧博物馆。
博物馆内设越剧厅、嵊州历史文化陈列、越剧艺术体验中心等展厅,各有侧重,共同呈现越剧与嵊州相依相伴的故事。潘法金唱书用的鳖鼓、越剧改革倡导者袁雪芬的麻布旗袍、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的《越剧发展史》手稿……馆藏珍品将越剧的百年变迁具象化地展示出来。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老者,在嵊州街头巷尾,我发现很多人都能随口哼唱越曲,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优雅与灵动。
艺术的生活与生活的艺术,相得益彰。听越剧,饮清茶,时光一下子慢下来,生活便多了份潇洒从容。
穿过剡溪上的“访戴桥”,不由得想到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据说,当年王子猷住在绍兴,一天夜里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房门,见四下洁白一片,于是起身徘徊,吟诵左思的《招隐》,忽然想起在剡地的友人戴安道。王子猷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到了门口,不进去却转身而走。有人问其原因,他说:我本是乘着兴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潇洒自适、性情豪放的魏晋风度,也是嵊州人的风度。
提到王子猷,自然绕不开其父王羲之。书圣王羲之晚年归隐嵊州,就住在闻名于世的金庭华堂,这里诉说着人文历史的风华,也记录了文人高士的情怀。
傍晚时分,我走进了金庭镇华堂村。夕晖照在王氏宗祠的屋顶,映射出历史深处一种神圣与威严。
嵊州市纪委监委的同志告诉我,南宋时,王羲之后人举族聚居此地。王氏子孙多擅书画,常悬于厅堂供人品赏,其宅有“画堂”之称。后因屋舍精丽,易名华堂,遂成村名。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取得,除了因为自身天赋和刻苦钻研外,还与王氏家风传承有密切关系。后人把王羲之的治家思想提炼为24个字:“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王氏家族走出过多位御史官,且都留下了廉明、正直的口碑。
今日华堂村依然碧水照人,清风扑面。凭着千年不灭的一抹墨香、一股清气,华堂村被赞誉为“江南规矩第一村”。
在华堂村,我见到了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耄耋之年的王伯江老人。从教师岗位退休后,老人便在家里利用双休日、假期免费教村里的孩子和书法爱好者们写字,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庭院便是老人的工作台,家中挂满了他和学生的书法作品。老人已步履蹒跚,下笔却依然稳健有力。
山水秀美,文化深厚,民风淳朴。嵊州之美不是寥寥数笔便能诠释的。
近年来,嵊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2023年底,第三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名单出炉,嵊州名列其中。这里将会发生更多美丽的故事,等待去发现、去品味。
离开嵊州那天,我早早起床,来到剡溪畔欣赏晨曦。溪水清清,溪水悠悠,小城笼罩在温婉的七彩云霞之中,溪岸风光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偶有清风拂面,像极了母亲细腻柔软的抚摸,让人久久无法忘怀……